备足“冬衣”过寒冬!傲农实控人拟转让1.52亿股支持公司经营发展
11月17日晚间,傲农生物发布公告,为引进认可公司价值和看好公司未来发展的投资者、优化股权结构,同时有效降低股东负债率,降低债务风险,并结合资助和支持上市公司,公司控股股东厦门傲农投资有限公司(以下简称“傲农投资”)和公司实际控制人、董事长、总经理吴有林先生计划自本公告披露之日起 3个交易日后的3个月内通过协议转让方式合计转让不超过 152,435,188股公司股份(不超过公司总股本的17.5%)。股东本次协议转让获得的资金主要用于偿还到期债务,剩余资金全部用于支持上市公司傲农生物的经营发展。截止本公告披露日,傲农投资、吴有林先生及其一致行动人合计持有公司股份数量394,171,600股,占公司总股本的45.2520%。本次协议转让股份不会导致公司控制权发生变更。

日前,上市猪企纷纷交出了2023年前三季度 “成绩单”。由于量增价跌的缘故,虽然牧原、温氏等第三季度实现了扭亏为盈,但大部分企业前三季度仍然亏损严重,据统计,16家上市猪企前三季度总亏损高达163亿元。
有行业分析师表示,由于去产能程度不足,生猪市场将持续笼罩在供应过剩的阴影之下,生猪产业亏多赚少、长亏短赚的局面被迫持续下去,直至产能完全调减到位,才会开启真正的景气周期。
在猪价走势难以精确预测的情况下,主动降负债、减风险,备足现金流,做好“打持久战”的准备,已成为傲农生物最务实的策略。
放缓增长节奏。傲农生物将今年的生猪出栏目标由此前的800万头下调至600万头,实现1000万头出栏的时间由2024年调整至2025年;推迟1.5万头母猪自繁自养猪场项目、年产18万吨饲料项目两大项目建设。
调整生猪销售策略。今年一季度,傲农生物通过加大仔猪销量来对冲育肥猪亏损,一季度139万头生猪出栏量中53%左右是仔猪,以实现风险转移和保证现金流。
主动降负债、降低资产持有率。7月,傲农投资将持有的4398万股股份转让给漳州金投集团有限公司,以降低股东负债率,消除部分股份质押。9月,傲农生物将其全资子公司福建傲芯生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51%股权转让给漳州鸿枫农业科技有限公司,将获得的7亿多元资金用于改善公司资产债券结构、债券状况。
据公开数据统计显示,傲农生物大股东曾经两次进行增持,两次参与定增,共投入本金约18.3亿元,大部分系通过质押融资。可见,虽然大股东质押率高达79.18%,但主要系支持上市公司造成。值得一提的是,自2017年上市以来,大股东除2023年7月通过协议转让等减持部分股份用于还债外,未进行其他减持,而此次转让系主动消解风除,降低负债。
在2019-2020年的超级猪周期,资本高位入局,新增产能迅猛增长。随后迎来史上最慢的去产能进程,表现为猪价反复磨底震荡,养殖利润亏多赚少。
周期轮回的内在驱动是优胜劣汰,企业只有具备穿越周期底部的韧性,方能大浪淘沙,剩者为王。
傲农生物表示,未来将在稳健发展的基调上,把“降负债、降成本”作为核心工作,提高经营效率,转向高质量发展。
提升盈利能力。优化饲料业务的供应链结构,降低采购成本;利用加工量快速增长的优势,降低制造费用;进一步优化产品配方,降低生产成本;并利用 2023 年以来大宗原料价格下降的有利时机,提升饲料业务的毛利水平。
进一步降本增效。通过精细化管理巩固和继续提升生猪养殖的生产成绩,提高养殖生产效率;放缓增长节奏,严控新的资本投入,尽快消化快速发展带来的成本负担;优化资源配置,提高整体经营效率;降低饲料成本,降低养殖成本。
新项目尽快盈利。复制目前屠宰食品业务稳定盈利的业务模式、产品经营、管理经验,确保新投项目尽快投产、尽快盈利。
发挥优秀基因优势。死嗑育种,以增效降本为目的优化种猪。目前傲农生物子公司泰和傲牧、广西柯新源、木兰养殖、上杭傲农及福建哈客五家子公司遴选为“国家生猪核心育种场”,吉安傲宝、山东傲农种猪两家子公司遴选为“国家核心种公猪站”。2021年公司成功通过“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”认定。
任何一个行业都不可能一路高歌猛进,快速奔跑。当进入市场成熟期,“存量竞争”替代了“跑马圈地”,企业不可避免地将面临增量红利耗尽、市场扩张放缓的现实问题。2014年,我国猪肉产量达到高峰(5820.8万吨),之后在5400万吨左右徘徊。2019-2020年受非瘟疫情影响,猪肉产量大幅下降,随后在2021-2022年得到恢复,2022年全国生猪出栏量7亿头,猪肉产量5541万吨。但我国的猪肉消费却在快速下跌。2014年,我国猪肉消费量达到历史性高峰(5865万吨),随后进入下降通道,到2022年,猪肉消费量只有3766万吨,和8年前的高峰相比,猪肉消费量大幅减少了36%。随着未来老龄化程度越来越高,人口数量减少,经济增速放缓,猪肉的需求还会继续萎缩。我国猪肉产量与消费量之间的差值为1775万吨,按14亿人口进行计算,折合生猪约2.24亿头。显然,严重供大于求!中国农业大学杨汉春教授曾表示,随着人们对猪肉的消费量下降,预计再过十年,我们只需要2000万头母猪就够了。存量竞争时代,产能去化的进程,也是市场出清的过程。这将是一场生死战,要么死,要么活,没有中间状态。保存实力,活下去,必将成为所有养猪企业的首要目标!
|声明:本站内容来源于网络或农兜会员发布,农兜只作为信息发布平台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本站不承担任何图片、内容、观点等内容版权问题,如对内容有歧义,可第一时间联系本站管理员发送邮件service@ainongdou.com,经核实后我们会第一时间删除。
{{item.content}}